在科技飞速发展、产业格局瞬息万变的当下,企业的发展进程宛如一场冒险,稍有差池便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折戟沉沙。尤其是身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遭遇着来自各方的严峻挑战。
你是否好奇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烈竞争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脱颖而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有的却逐渐被市场淘汰?这背后的“胜负手”究竟是什么?商业世界瞬息万变,企业应该“随大流”,还是“不走寻常路”?
3003新葡官方网站吴东副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李静雯和吴晓波教授三位学者深入研究后发现,战略偏差这一因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战略偏差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通过对2010-2020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工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战略偏差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吴东,3003新葡官方网站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
吴晓波,3003新葡官方网站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
李静雯,3003新葡官方网站博士研究生
01
问题的提出:战略偏差是“蜜糖”还是“砒霜”?
什么是企业新质生产力?在这项研究中,它被定义为企业利用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要素创造产出的能力。
战略偏差是否会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这是研究团队关注的核心问题。战略偏差是指企业资源配置模式偏离产业常规资源配置模式的程度。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具体而言,随着产业的演化发展,通常会形成一种企业共同遵循的资源配置模式,即常规战略。然而,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为了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可能会偏离产业的常规战略,这就是战略偏差。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战略偏差的经济后果,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略偏差的影响是破坏性的,企业会由于缺少合法性而受到其他组织的质疑,更容易受到同产业竞争对手的挤压,面临更高的生存压力,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战略偏差会避免同业竞争,促使企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吴东团队分析指出,这些理论争议可能源自对情境因素的忽略。因此,他们重点探索了产业环境对“战略偏差与企业新质生产力”这一关系的影响。如何理解产业环境?实际上,它指的是产业环境变化的速度和频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产业动荡性和产业时速。
由此看来,战略偏差之于企业新质生产力似乎并不能“一锤定音”。为了厘清二者关系、探清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团队“摆事实,讲道理”,用“实证”说话。
02
最新发现:战略偏差如何发挥作用,产业环境如何“改写规则”?
战略偏差是否会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会如何影响?产业环境在其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研究团队基于组织生态理论,选取2010-2020 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 股上市工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数据回归进行了探索。
从组织生态理论视角,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质是寻找适当的生态位,也就是去寻找最适当的资源配置模式。对于企业而言,“生态位”反映出其在所处企业群中所需要的资源和所应用的生产力。当一个生态位中的企业数量增加时,为获得更多资源,企业间竞争也更加激烈;但如果生态位不产生重叠,企业间竞争也会相应减弱。
在对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后,研究团队发现,战略偏差是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前因。这是因为战略偏差能通过降低企业在产业竞争环境中的生态位重叠密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促进生产创新、技术突破,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位优化”。
一方面,随着以低成本优势为核心的传统要素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企业通过将技术、人力资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融入传统要素中;而企业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减小也会赢得新的市场空间,供企业充分利用,进行高质量发展。即引入新的生产力,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战略偏差会引入更多新产品,需要在资源重新配置基础上建立新商业模式、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提升对创新技术的需求,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此外,选择战略偏差的企业,往往有更强的市场预测能力,更有机会发现产业升级的潜在方向和路径,进行符合产业发展的技术突破。即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机制作用于企业新质生产力。
不过,这一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战略偏差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还与具体面临的产业环境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产业动荡性作为不可预测的外部环境因素,会增加战略偏差实施的风险,从而限制其对新质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如在芯片产业,若技术路线频繁变动(如从硅基转向碳基),企业偏离常规的研发投入可能因方向错误而失败。而产业时速作为可预测的环境特性,能够帮助企业更准确地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增强战略偏差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以人工智能领域举例,在技术更新极快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战略偏差(如专注边缘计算而非通用AI)能更快抢占细分市场。
03
企业生存启示: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
生态位优化的关键在于平衡“创新性”与“适应性”。企业在制定战略偏差时既要避免盲目跟随产业常规战略,也要防止因忽视环境因素而误判产业发展方向。与传统观点强调“规避风险”不同,吴东团队指出,战略偏差是企业实现创新性突破与环境适应性平衡的关键路径。例如,动荡性高的行业(如航空航天),可以采取稳健策略,避免过度偏离行业常规;而时速快的行业(如新能源、信息技术),则鼓励大胆创新,通过战略偏差建立先发优势。
为了让企业更好地生存,政策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其一,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因地制宜引导企业战略。政府应根据产业特征制定分类指导策略。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产业动荡性较高的产业,鼓励产业探索和树立典型模式,鼓励企业“随大流”,采取稳健的常规战略以降低风险;在造纸等产业动荡性较低的产业,鼓励企业“不走寻常路”,自由探索新战略模式;在医药、仪器仪表等产业时速较快的产业,引导企业加大战略偏差发展新模式,不搞一种模式。
其二,优化产业生态环境,降低企业生态位重叠竞争。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内卷化。政府应通过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机制,减少生态位重叠密度,缓解企业间过度竞争。例如,可以通过鼓励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技术共享平台建设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三,发挥好预期管理作用,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为帮助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创新补贴,降低企业战略偏差的成本,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加强产业监测和技术预见,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产业技术发展方向。
商业世界的赢家,往往不是最强者,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适者”。这项研究证明:战略偏差本身不是答案,与环境动态匹配的战略偏差才是关键。当企业学会在动荡中捕捉机遇、在高速变化中精准发力,新质生产力的爆发将水到渠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烈竞争中,政府应分类指导产业政策,避免“一刀切”;而企业则应在动态竞争环境中制定灵活战略,做好“选择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吴东及其研究团队拓展了战略偏差的经济后果研究,强调了企业通过主动调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填补了微观层面对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理论空白。3003新葡官方网站始终关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在动态环境下通过战略偏差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参考路径,同时为政府相关政策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